< 返回

《拾字看城──致敬與反思》



作者:牛刀
日期:2021年6月8日

不才向來不學無術,有時仲跨界妄議。日前討論語源,此其一。
https://medium.com/語絲論叢/maa4-zoek2-hok6-haau6-mahjong-school-bccdf9932122

我係有執字,但係我哋並唔係編纂專門研究語源嘅工具書。一則語源唔係用户要掌握嘅核心內容,二則我哋係靠crowdsourcing,集眾人力量、百家所長,各行各業各個範疇都包,未必係專精語源方面嘅學識。再借用張雙慶教授嘅說話大意:考究語源,啱係理所當然,錯就係畫蛇添足。背後需要扎實嘅學識支持,唔係做緊N次創作同都市傳說。

同樣,對於字形源流及演變,我可以講一句:我唔識字。之前寫過字形,只係日常吹水,唔係認真探討文字學。小學雞,兩種小學都唔識。

https://medium.com/%E8%AA%9E%E7%B5%B2%E8%AB%96%E5%8F%A2/%E8%8C%B6%E9%A4%90%E5%BB%B3%E5%97%B0%E5%A5%97-5c28ee888357
https://medium.com/%E8%AA%9E%E7%B5%B2%E8%AB%96%E5%8F%A2/%E5%AD%97%E7%B7%A3%E5%A5%87%E8%AA%AA-f73e8b0583f7

「我唔識字」亦包括寫字。明明書法同我無緣,手字狂過狂草,偏偏走去睇一啲文字工藝嘅展覽,遠至2017年「字城」,近至2020–21年「字裡圖間——香港印藝傳奇」。除咗不斷等自己自慚形穢,自以為鞭策到自己幫自己啲字正衣冠之外,亦都想向巧手同巧思致敬。

喺度我想再次致敬。我不惜兜咁大個圈、戴咁大個頭盔,無非都係想約略提下最近又一個相關展覽──將軍澳廣場一樓中庭「拾字看城」香港字藝展覽。實不相瞞,呢篇文出得好遲。啲工作坊過晒不在話下,而展期亦都得返兩日,至到六月九日(星期三)20:00。我曾經獲邀出席預覽,可惜因為工作緣故出席唔到。所以自己之後先過嚟睇。

言歸正傳,「拾字看城」跨時代集合六大文字工藝,實在有賴各大單位合力。膠牌招牌字、鐵片鑿字、李漢港楷、霓虹燈飾、馬路字、傳統活字印刷「香港字」……多過喺先前兩個展覽所睇到嘅。

展覽有唔少實物。譬如有唔少活字印刷嘅部件,回顧昔日真正嘅「執字粒」。現場仲有一堆字粒同埋一部當時嘅印刷機,留待大家自己去觀賞喇。

【遊走於有形與無形 傳承自心念及行動】

漢字係一種構件自由、形態靜中有變嘅書寫形式,喺書法上大可以講究裝字同筆劃運用。借下圖「安」字為例:頭頂一點同「女」嘅「撇頓點」上下連貫,一筆過穿過㝝寶頭,顯得靈活而有力。

「世」字都有啲以下書法體,打破咗筆劃嘅限制。

種種豐富形態,離唔開經驗而練就。經驗除咗靠前人字帖傳承,亦靠自身實踐。

字藝亦都需要兩方面嘅結合。字藝寄寓於字形,有賴工具呈現,呢啲元素都係有形;所施展嘅工藝技巧,就係無形。有形呈現無形,無形成就有形。

馬路字縱使根據「天書」(《運輸策劃及設計手冊》), 不過新丁要學識,都係要跟老師傅邊做邊學(「做中學」),並冇正規練或學校培訓課程。其中嘅傳承有啲似師徒制,關鍵係口耳相傳同手把手。呢種情況同正一喃嘸師傅嘅傳承幾相似。文字元素係兩者嘅共通點。縱使喃嘸先生需要科儀書去記錄傳統科儀步驟,箇中拿捏之道始終離唔開口耳相傳同實踐。換言之,有形及無形嘅傳承並重。「非物質文化遺產」嘅傳承,特別係工藝、技藝嘅傳承,都係噉樣。

傳承需要實踐,唔能夠單靠記錄。展覽嘅工作坊提供咗體驗嘅契機。長遠而言,有心人需要深思點樣維持行業、點樣有多啲發揮嘅場合。字藝嘅情況不一:馬路字依然適用;李漢港楷發展為電腦字體;霓虹燈未知能唔能夠由繃牆高掛過渡到其他形式……我相信凡係關心呢座城市嘅面貌,關心社群嘅歷史同文化,就多多少少會有類似嘅反思,希望有所行動。呢場展覽幾適合作為以上種種嘅起點。希望大家有所得着。

全文 1098 字 (唔計英文、空格、標點)
備註: 圖見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