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返回

《迷失方向嘅粵語研究》



作者:擇言
日期:2013年9月11日

粵語(呢度指狹義嘅粵語,即係廣州、香港、澳門等地使用嘅「粵海片」「廣東話」,下同)研究一直由西方學者帶領,中華文化圈嘅學者一直都好少發表粵語相關嘅文章,而粵語圈嘅普羅大眾對自身語言亦都冇太深入嘅認知。近年以彭志銘、陳雲等學者為首嘅粵語支持者,開始喺報章雜誌發表關於廣東話嘅研究型文章,題材圍繞廣東話嘅語彙、發音、本字等多個層面 (例: [1][2]),漸漸成為一個新嘅流派,深受香港本土派嘅支持。我想分析吓呢個派系嘅研究方向,同埋呢套理論嘅根本問題。

研究題材主要分為「本字論」、「粵語存古論」、「粵語優越論」,簡介如下:

本字論
倡議者認為粵語所有成份都源自漢語,而所有源於漢語嘅詞必然可以用古藉入面漢字書寫。將一啲口語上嘅功能詞[3],本身只有香港字或者冇字可寫嘅功能詞,用生僻嘅漢字代替。

陳雲 (2011) 粵語書寫的兩途[2]
「將粵語口語接回唐宋的白話,取得活水源頭,之後再推廣其他今人覺得生僻的本字,例如徂(咗)、尐 (啲)、恁(咁)、睼(睇)之類。」

維基百科[4]
「粵語本字,指粵語白話文的正字。廣東話雖然歷史悠久,但過去的文人寫的是文言文,甚少用粵語字,加上粵語有音變的現象,規律複雜,久而久之,沒有人記得此等粵語字原來的寫法,甚至有人以為廣東話是不能寫的。粵曲和小說的例子多不勝數。但作家未必能寫正字,故常用假借同音字。」
粵語存古論
用文言(唐詩宋詞)做標準,同官話、廣東話兩者比較,喺發音、詞彙、句法方面,睇吓究竟係粵語定係官話接近文言。

潘小濤, Faceboook [5]
「鄭汝樺講唐詩,我都講呢首唐詩來撐粵語:《戲妻族語不正》,作者胡曾「呼十卻為石,喚針將作真。忽然雲雨至,卻道是天因。」

這是作者賦詩諷刺妻子外家族人有懶音,將「十」和「石」、「針」和「真」、「天陰」和「天因」混為一談。唐朝中期後,入聲消失,就出現上述的發音不正問題了。但粵語不然,用廣東話讀此詩,絕不會出現這個問題,可見粵保留大量隋唐時代的華夏正音。粵語絕對是中華文化的活化石!」
而唐詩嘅押韻,宋詞嘅用詞,雙賓語結構[6],亦都只係保留喺粵語等南方漢語。由此引伸粵語係漢語嘅嫡系語言,而其他語言係受污染嘅旁支。

粵語優越論
倡議者認為粵語相較其他漢語語言(Sinitic languages, 或者叫做方言 Chinese dialects),語言功能有優勢。論點包括:
(1) 詞語簡約,保留更多單音節詞語
(2) 精準獨到,語彙豐富。官話並冇同等嘅表達能力
(3) 聲音、意思有明顯關連
(4) 同音字少,容易辨義
(例子從略)

以上三套理論,係新粵語流派嘅中心思想,但係喺研究嘅前設,同埋考據嘅方法論,存在嚴重問題。
疑問一 研究前設
雖然論者通常模仿東方讀書人研究訓詁文字,引經據典,可惜方法論出錯,就算資料正確,亦難以得出正確結論。撇開個別例子正確與否,以上三種立論都依賴兩個前設
1)粵語直接傳承自古代(通常指唐、或者宋)雅言,口語詞全部都可以用漢字書寫
2)存古係雅、係優良嘅象徵,而外來借詞引起語言劣化。

第一點係對語言學嘅無知。早喺幾百年前,訓詁學學者錢大昕已經注意到漢字嘅讀音隨時代變化。粵語同其他所有語言一樣,語音不停變化。當然其他方面,例如文字同語法,亦都有好大嘅轉變,同唐或者宋嘅語言都相差好遠。同時任何語言,只要周圍有其他民族,亦無可避免會吸收鄰近語言。新吸收嘅詞語,就算係寫得出,可能都係大家嘅即時創作,唔一定係咩本字。

第二點係完全主觀,由語言純種論引申出嚟嘅排外觀點,完全無視語言嘅內部變化現象。萬一有啲唔啱呢班學者心水嘅語音轉變,佢哋就唯有賴落其他民族度。為咗得出呢個結論,大家於是要將漢民族以外嘅語言視為低等,方便將呢啲語言嘅變化視為劣化,歸咎於蒙古、女真人「學中文學得差」。

疑問二 本字考方法論
當我第一次見到尐、徂、恁,呢啲粵語嘅同源古字嘅時候,我都好驚奇。點解意思同讀音可以咁吻合。
不過細心諗吓,漢字並唔係得幾千個。要穿鑿附會嘅話,喺幾萬個字嘅字海入面,將一個讀音意思相近嘅字,老屈佢話係粵語本字,其實一啲都唔難。
(喺冇電腦字體限制之前,其實你用乜嘢方法寫字都得。所以康熙字典先至可以收錄到40000個漢字。其中有好多只係得讀音,或者只係喺典藉度出現過一兩次。)

例如我喺古書度搵到呢個字: 狏
《康熙字典·犬部·五》狏:《集韻》唐何切,音駝。本作𤝛,獸名。
其實呢個係 dog 嘅本字,本身係中文,英國人借咗返去之後唔記得咗寫......

同理,粵語有傣語底層 (唔係隻隻字都係泰文,但係有極少量嘅共通成份,同埋構造上有共通點),亦都有非漢語元素,刻意每樣嘢都配一個漢字俾佢,同我上面做嘅嘢根本冇分別。
結論
語言研究對語言推廣有好大幫助。對自身語言認識貧乏嘅人,未必領會到語言本身嘅可愛之處。尤其粵語本身並冇一套標準書寫體,如果嚴謹噉研究語源、字源,從而確立一套標準嘅粵語書寫法,絕對有利粵語嘅發展。可惜擁有話語權嘅學者有過多前設,令到粵語研究變咗做「確立粵語優越性」嘅宣傳。
保護粵語,或者其他地球上一切語言,並不在於選優逐劣。更甚者優劣論正正就係消滅語言嘅利器,所有語言死亡正正係呢種「擇優而用」嘅功利語言心態造成。用錯誤嘅例子做基礎去高舉優越論,並唔能夠保護自身嘅文化傳承,甚至會置粵語於死地。

粵語研究係時候要重回正軌,確立一套實用嘅書寫法,研究粵語教學,編制詞典,噉樣比起去搵一啲唔存在嘅歷史關係、本字、或者虛構嘅優越感,更加有價值。


[1] 彭志銘(2007) 小狗懶擦鞋
[2] 陳雲 (2011) 粵語書寫的兩途 (http://hk.news.yahoo.com/blogs/sandwich/%E7%B2%B5%E8%AA%9E%E6%9B%B8%E5%AF%AB%E7%9A%84%E5%85%A9%E9%80%94%E4%B8%8A.html)[3](表達複數嘅「啲 di1」,動詞時態嘅「緊gan2」同「咗zo2」等等) 、擬聲擬態詞(onomatopoeia,好似 「冚唪呤」ham6 baang6 laang6, 「條條fing」 /tiu4tiu2 fing6/ 等)
[4]維基百科 http://zh.wikipedia.org/wiki/%E7%B2%A4%E8%AF%AD%E6%9C%AC%E5%AD%97
[5] 潘小濤 (2012) Facebook Status, https://www.facebook.com/permalink.php?story_fbid=10150935682420016&id=27743445015
[6] 粵語嘅「雙賓語結構」指「授受動詞」入面,接收物件嘅人,同埋所指嘅物件並列出現喺動詞之後。(i.e.「我俾本書你」,而唔係「我將本書俾你」) 而官話必定要將「物件」前置。

全文 1953 字 (唔計英文、空格、標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