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返回

《科學資訊要點樣傳遞?》



日期:2017年2月6日

我覺得一份科學期刊論文嘅格式係好反映出scientific communication嘅精要所在。
傳遞科學資訊同傳遞所有資訊都一樣,1)唔係個個人都有興趣睇晒成份嘢;2)唔係個個人都有時間睇晒成份嘢;3)唔係個個人喺一份文入面所需要嘅野都一樣。(其實三樣嘢重點差唔多...)
一個平常人,佢係唔介意因同果之間有一定程度嘅「黑盒」存在,佢所需要嘅係睇到一條將起點同終點連起嘅線,中間個「黑盒」有幾大、有幾細,就視乎你嘅目的如何。
咁樣講好抽象,我試下畀啲假設嘅例子。我首先將一篇論文最主要嘅部份列明。
(Abstract)
Introduction
Method
Result
(Conclusion)
Discussion
(Acknowledgment)
對一個平常人嚟講(又或當我面對啲我好唔熟嘅題目),佢想知有關一個科學知識,佢可能想知頭尾就OK。佢冇需要亦冇能力去明白個「黑盒」講𡁵乜(除非佢好畀心機咁去學)。好多時佢需要嘅係背景同問題(Question/Problem),然後就係答案,或者更重要係知道個"Significance of"答案。呢啲嘢大概喺Introduction同Discussion就搵到,一頭一尾。
呢度牽涉嘅係
1)「點解有呢個問題?」
﹣問題嘅significance
2)「個問題係咩?」
﹣將個significance化為一條問到同有答案嘅問題
3)「個答案係咩?」
﹣將一埋raw data整合、詮釋而達到對應問題嘅答案。
4)「呢個答案有咩用?」
﹣答案嘅significance
有左呢幾樣嘢,我就可以繼續探討下一個問題;有好多時我地想知一個學說、一個範疇,入面有無數個問題、答案。如果要詳細知道晒細節,咁喺你未達到一半可能已經用盡你嘅腦能量。但係如果你知道咗以上嘅四樣野,你就可以砌一條鏈出嚟,一環扣一環整個scaffold出嚟。當然你呢條鏈嘅知識係唔完全justified,因為入面有好多「黑盒」,而你某程度上係憑信「權威」(i.e. 科學家/專家/peer-review制度/某啲大型組織(i.e. WHO)....etc)而去支持你砌呢條鏈。

就我所見,科普書大多係以呢種方式為框架。重點在於背景同significance,間唔中一啲好重要嘅method或者result都會寫出嚟,但係一定唔係主要部份。科普書重點係要涉獵好多研究,畀大家有一個大故事、大框架,所以係要用短篇幅將一個又一個問題、一個又一個答案、一個又一個significance串連埋一齊。
﹣﹣﹣
假設你唔係最平常人,你已經係對個範疇有多一啲認識,你係想深入少少去知道某個課題嘅發展。咁你就會睇多啲Result,同埋你會有能力批判多啲Discussion。
Result係咩呢?Result唔係一堆Raw data咁簡單。Result都係一個故事,係蘊含推演嘅文字,係想將一個Argument一步一步咁推進落去。就咁一堆Raw data 係冇意義嘅,係當有人有能力去詮釋、去串連啲Raw data,呢一堆散收收嘅嘢先會有意義。呢種故事就係「黑盒」嘅一大部份。
問題同答案之間係要有條路連埋,唔係好似時空轉移咁由起點跳去終點。條路係點呢?條路就係個mechanism,亦即係result表達到嘅嘢。起點(Problem) -> A -> B -> C -> D -> 終點(Answer),呢個係一個層層推進嘅argument,理論上,當你完整咁解釋到成個路程,你就係知道成件事發生嘅機制(Mechanism)。當然,事實上,每個獨立研究(或者甚至整合晒所有研究)都係冇話完全搵得晒個mechanism出嚟嘅,大部份情況下,總有得再問落去,或者再搵細啲。
﹣﹣﹣
到最後,仲有一個「黑盒」,就係Method。Result嘅出現,係基於你點去做你嘅研究,如果我冇能力判斷你做嘅嘢岩唔岩、合唔合理,就算出現咗一堆result,都可以係冇乜意思。
Method大多係畀研究𡁵嗰範嘅人去睇,因為佢哋先有能力去明白啲儀器啊、研究嘅工具啊、啲reagent啊、啲材料啊、啲sample size啊,諸如此類。呢部份某程度上係最難明,因為佢唔係argument、又唔係講咩故事、又唔係有咩意義,只係一堆散亂嘅hard fact。佢唔一定會解釋呢個方法邊度嚟,唔一定解釋呢個方法有咩原理、處理緊咩問題,係要靠你對呢方面有基本認識,你先可以推敲,或者搵返相對應嘅原因。甚至呢啲方法有時係最有創意嘅部份,因為係研究者面對一個problem時,諗起自己想用咩工具。有時同一個類似嘅問題,唔同人已經可以揀唔同工具,但係實際上點解揀A方法唔揀B方法呢?有好多時係無從稽考,除非你真係走去面對面問做研究嗰個人。
﹣﹣﹣
不過咁講,有時就算睇晒所有,都唔代表冇「黑盒」。因為有好多嘢未必喺文字度capture得晒。譬如一個研究有嘅限制,唔一定個個都會寫出嚟。一個研究有咩「做唔到」,呢個都好少會寫出嚟。又或者實際上佢真係點做實驗,有時都可能同文字有些少差異。仲有,文永遠係一個narrative而已,將所擁有嘅材料砌埋一齊。一篇寫出嚟嘅文同點樣得到啲raw data(當中嘅次序、思路)嘅實際程序,係唔一定對應嘅。只要個argument加上啲raw data係合理,文係照樣可以出。
但係有啲更大嘅「黑盒」,或者都未必算係黑盒嘅,只係一啲文包含唔到嘅嘢。譬如,點解問A問題而唔係問B問題(或C、D、E、F....etc)呢?呢個冇一定答案,可能係老細覺得有興趣、可能係開會一時興起諗到、可能係沖沖下涼有嘅靈感。當你決定左個問題,自然會去寫返呢個問題點樣對應以前嘅人嘅故事,同埋諗埋「呢個問題嘅重要性」。呢啲嘢有時可能後期細心諗先加上去。不過就算加咗,都解答唔到點解係問呢個問題,而唔係問「嗰個問題」。
又或者你揀咩前人嘅故事作為你嘅background,都係冇特定嘅方法。你嘅筆墨有限,所以你自然會選擇某啲你覺得最相關嘅前人研究去講。但係點解揀呢份,而唔係講份,去到邊個範疇為止就停?呢啲都有一定程度係要睇返寫文個人個腦個思路諗緊乜。佢嘅選擇、佢嘅取材,某程度上都係一個「黑盒」。當然唔係話完全天馬行空嘅,又或者通常研究者會quote啲大型review去大包圍。但係始終點都會有一定程度嘅選擇,譬如話「去到邊度係超出左relevant to 我嘅一研究嘅文」,呢啲係牽及一定嘅主觀判段。況且有時啲研究可以牽涉cross-discipline嘅知識嘅話,就更加有呢個考慮。

全文 1784 字 (唔計英文、空格、標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