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返回

《本土多元,不假外求》



作者:擇言
日期:2015年11月1日

香港人嘅組成,以廣府粵人為主,不過七十年代粵人只係佔人口一半,各族群保存住自己鄉下帶嚟嘅文化,環境好多元。淨係睇飲食,唔同地區嘅元素互相交織,令我哋可以喺同一個地方,可以有奶茶咖啡,有炒粉麵飯,有鋸扒又有咖喱。

本身文化之間嘅分界,可以用嚟保持基因多樣,等我哋唔會因為文化基因有咩缺陷,就瞬間攬炒;文化同文化之間,又可以互相吸收、鞏固,擦出火花,衍生出千千萬萬嘅新品種。

但係呢個吸收各項文化嘅磨合過程,如果去得過快,而各個文化堅持唔到自己特色,或者冇一個文化來源地去做補充,噉文化競爭下,會有一個急速嘅「優化」過程,失驚無神取代晒一堆舊有嘅文化元素,慢慢形成一套大兜亂式嘅共同文化。短期嚟講呢套文化會好強勢(話晒係集各家之大成 [1] 吖嘛),同時亦會受到跨族群嘅認同。

呢套新文化風頭或者會一時無兩,但係佢嘅光芒係靠燃燒底層文化精髓而嚟。風光過後,冇咗一套長期沉澱嘅文化做根基,好快會後勁不繼。

點解我會打一段咁長嘅嘢啦。就係因為有一個文化漸趨單一嘅地方,唔知點解仲有好多文化嘅出產,嗰度叫日本。我成日會諗,台灣係多族群衝擊、美國係民族熔爐、歐洲又係有大量新移民融合。但係日本係單一民族強勢 [3],點解會保持住咁豐富嘅文化呢?

如果大家得閒睇下日本嘅電視、綜藝,你會發現佢哋橫跨全國雖然習俗算係單一,不過每個地方都好落力保留,甚至係營造本土特色,而大眾娛樂上,大家都會發掘呢啲內部嘅差異加以擴大,以保持文化多元。

就好似日本嘅搞笑藝人,尤其係關西出身嘅,多數直接用家鄉話表演,全日本嘅人都習慣聽呢一隻聲調系統完全唔同,用字語法又有差異嘅語言。睇下《妖怪手錶》 [4],入面有一個叫「哥瑪先生」(コマさん)嘅主要角色,句尾會用岡山方言嘅「ずら」同「もんげー」;又例如《龍馬傳》[5],全劇對白都用土佐方言。同樣嘅處理,喺日本嘅動畫同電視劇入面比比皆是。

喺香港呢,如果用到潮州話、客家話、上海話,噉就已經係換咗第二隻語言,相信大家唔會接受。但係粵語嘅內部口音差異,仲有好大嘅發揮空間。八十年代嘅電影《我愛扭紋柴》就用咗大量圍頭話 [6],馮粹帆、曾志偉嘅電影亦經常會加入潮州口音嘅廣東話;喺《百變小櫻》入面,基路仔嘅角色喺日文版係講關西話,而香港就變咗咬字唔正嘅粵語;喺近期電視劇《梟雄》入面,黃秋生就用上海佬講粵語嘅方式去突顯時代背景。呢啲其實都係一流嘅嘗試。

香港又好,澳門、嶺南都好,喺粵語嘅節目度,仲有好多空間可以加入語言元素去帶出微細嘅內部差異 [7],例如可以用四邑話、順德話、廣州腔嘅廣府話、圍頭話,甚至係印度腔、菲律賓腔、印尼腔嘅廣東話(無線電視劇入面有個經常做Maria嘅角色,但係好係粵裔唔係菲裔),或者加入各個族群嘅角色,令到大家係睇一個真正嘅多元香港。而喺粵語圈廣府各方言溝通唔成障礙嘅情況底下,如果可以做到歷史劇用返各地口音(好似張保仔就用水上話,或者帶福建口音嘅粵語)、搞笑嘢用潮州腔粵語(例:林敏聰)、低B港女用Kongish [8]、卡通人物善用各地口音語尾趣怪用詞。噉樣透過語言用字,令角色更加立體易辨,係一個有效提升內部多元嘅方法。

當香港嘅文化再次見得多元,做得到不假外求,自然唔使下下溝啲普通話文化圈嘅嘢,令到香港再次成為有過億人口嘅粵語文化輸出中心。

-------
[1] 感覺上就好似賢者之石[2],瞬間集合咗成個城市嘅能量,一嘢爆出嚟,所以會好強大。
[2] 出自《鋼之鍊金術師》
[3] 日本主體民族係大和族、另外北海道有愛努族,沖繩縣本身係琉球民族,不過愛努族同琉球對大和文化影響極微
[4] 《妖怪ウォッチ》 ,粵語版無線有做,配音好正,得閒記得支持下粵語配音。
[5] 《龍馬伝》,講述土佐出身嘅幕末英雄坂本龍馬事蹟嘅NHK大河劇。由於全劇用土佐話,所以每個演員,包括主角福山雅治,都要接受語音訓練。
[6] 圍頭話係 粵語莞寶片嘅分支,係新界好多圍村嘅本土語言,音系同廣府粵語好接近,同市區嘅廣東話可以溝通
[7] 呢方面其實廣東做得好啲,睇下《外來媳婦本地郎》
[8] Kongish Daily《港語日報》

全文 1383 字 (唔計英文、空格、標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