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返回

《羅曼式藝術》



作者:Judy Lee
日期:2022年5月29日

羅曼式藝術:歷史背景

羅曼藝術 (arte románico) 亦都稱為羅馬式藝術,起源於11世紀晚期,12世紀最為鼎盛,係繼羅馬帝國建築之後,西歐各地第一個共通嘅藝術風格,最明顯見於教堂建築。噉樣嘅發展,得益於一連串嘅歷史趨勢。

宗教同文化方面,耶教成為歐洲主流,思想逐漸統一;尤其耶教世界跨過第一個千禧年、冇出現世界末日,有一種感恩還神嘅心理,對宗教更加熱衷。修會崛起,備受尊崇,捐獻源源不絕,修道院同教堂越起越多,入面嘅裝飾擺設越嚟越精緻。本篤會修士尤其精於研習文獻古籍,各地大學亦慢慢成形,學者重新發現古典希臘同羅馬文本,促成12世紀嘅知識同文藝復興。

社會同經濟方面,十字軍東征雖然多數失敗,但就引起歐洲人對東方物質文化嘅興趣,商貿往來令商人、工匠階級冒起,城市化加速,建築同工藝技術越嚟越好之餘,亦都有足夠嘅人口密度支持教堂營運。加上農業生產進步,無論城鄉,經濟條件有改善,自然有閒暇同餘錢鑽研藝術。

西班牙處於西歐邊陲,今次喺藝術上同歐洲大陸「接軌」,幾乎全靠一股「朝聖風」。除咗耶路撒冷同羅馬,伊比利亞半島西北角加利西亞 (Galicia) 嘅Santiago de Compostela都係基督教聖地。相傳聖雅各遺骨喺度落葬,城市亦因而以佢為名。嚟自歐陸嘅「聖雅各之路」(Camino de Santiago,上圖)朝聖者會經法國進入伊比利亞半島,由東至西橫越西班牙北部,嚟到Santiago嘅主教座堂(下圖)。頻繁嘅人客往來同知識嘅交流,令羅曼藝術得以喺基督教西班牙傳播 —— 特色下次研究。

文中外語為西班牙文
如果鍾意呢篇文,請你CLS支持 🙂
此系列逢星期三、星期日更新,敬請大大力追post :0)

================

羅曼式建築:特色

宗教係中世紀歐洲生活嘅重心,宗教建築當然就係當時藝術嘅最高體現。教堂係精神世界嘅縮影,象徵意義非常大。最常見嘅平面規格係拉丁十字形(cruz latina,右圖),代表耶穌基督受難身死嘅地方;十字縱軸頭短尾長,主祭壇所在嘅「頭」(cabecera) 向東,信徒從西邊嘅十字「尾」進入教堂向祭壇東進,象徵走向陽光初現嘅地方,敬拜萬物之源嘅上帝。

伊比利亞半島上,聖雅各朝聖之路 [1] 早段嘅Jaca(粵音近「哈㗎」)主教座堂,係西班牙東北阿拉貢地區第一間羅曼式教堂,亦係伊比利亞半島最早嘅羅曼式教堂之一;一路向西,Palencia(粵音近「罷𡃁時牙」)、利翁 (León) 等地,都有11世紀始建嘅教堂,連終點嘅Santiago de Compostela主教座堂本身,亦都係呢個時期嘅產物。呢個風格嘅主要特色有:

- 用大石興建,牆身厚重緊密,外有方柱形扶壁 (contrafuertes) 加固(左上圖);

- 以粗大嘅複合石柱同半圓拱支撐覆蓋教堂嘅拱頂同對應十字交叉點 (crucero) 嘅燈籠塔 (cimborrio);前者可以分為半圓筒形拱頂 (bóveda de cañón)、交叉拱頂(bóveda de arista,左下圖)、半圓頂 (bóveda de cuarto de esfera) 等,後者係教堂樓底最高嘅地方,有採光嘅用途;

- 教堂通常劃分出三道中廊 (nave),中間一道起得最闊、最高,方便採光,兩邊嘅相對窄、矮、暗,縱切面大致係等邊三角形,高度不及底邊闊度,呢個輪廓比例稱為ad triangulum。

各地嘅羅曼式教堂經過近一千年嘅修葺、加建,好多已經混合咗幾種風格,大家去到未必好清楚辨認到,但都可以考下眼力,搵下仲有冇咩蛛絲馬跡。

[1] 見上篇〈羅曼式藝術:歷史背景〉
https://www.facebook.com/JudyLeeLinguist/posts/1518384905252666

================

羅曼式教堂特例:人潮管制

相傳耶穌十二門徒之一嘅雅各將福音傳到伊比利亞半島,喺薩拉戈薩見到當時仍然在生嘅瑪利亞首次顯現後,毅然返到耶路撒冷殉道,遺骨由徒弟帶返故地落葬。陵墓隱沒八個世紀後先被發現,經歷原地修建同改建聖殿、小教堂、前羅曼式教堂 [1] 之後,公元997年因為科多巴哈里發國權相Almanzor [2] 入侵而付之一炬。

現有嘅Santiago de Compostela大教堂始建於1075年,年代上係羅曼時期,天花都仲係半圓、滾筒式,並以橫肋拱 (arco de fajón) 支撐,不過由於地位特殊,除咗規模巨大之外,仲發展咗一啲配合朝聖教堂功能嘅特色,甚至影響後來嘅教堂建築。首先,為咗顧及朝聖嘅大量人流,十字交叉以東、環繞主祭壇嘅部份開多咗一條通道,稱為girola或deambulatorio,沿路輻射式向外設置小教堂 (capilla) 同聖器室 (sacristía),信眾可以順暢噉行勻教堂各處欣賞聖物同敬拜,而唔影響中間舉行彌撒或其他儀式。

第二個特色係從西側進入教堂之後,會見到左右兩邊走廊起咗上層拱廊,好似多咗個露台噉,又有啲似音樂廳嘅廂座。呢個結構叫做tribuna或者triforio,又係為咗容納多啲人而設嘅,甚至可以為朝聖者提供臨時棲身之所。喺度可以睇到,教堂向上發展嘅技術已經漸趨成熟,算係之後又高又尖嘅哥德式教堂嘅基礎,不過拱廊就慢慢縮水成為窄道甚至盲拱廊,唔能夠通行。無論如何,呢兩個新猷以後會成為哥德式教堂嘅必備配套。

右圖:Lansbricae, CC BY-SA 2.0, via Wikimedia Commons

[1] 見〈前羅曼式教堂San Miguel de Lillo〉
https://www.facebook.com/JudyLeeLinguist/posts/1218526375238522
[2] 見〈科多巴清真寺大教堂(四):今日規模〉
https://www.facebook.com/JudyLeeLinguist/posts/1213858925705267

==================

羅曼式藝術:雕塑

羅曼雕塑通常附屬於建築,主要係宗教圖象,尤其係新舊約聖經嘅場景,有時亦都有世俗嘅表現,例如動植物、日常生活甚至情色內容。作品嘅主要功能係宗教教育 —— 以前識字嘅人好少,雕塑同繪畫就成為「窮人聖經」,向大眾傳道。

羅曼式雕塑有以下幾個特點,大家喺參觀教堂嘅時候可以特別注意:

- 構圖完全遷就建築空間,唔會突出劃好嘅範圍;

- 圖案完全填滿表面,恐懼留白(拉丁文稱horror vacui,[1]);

- Hieratismo:人物面容嚴肅生硬,唔傳遞任何感情;

- 按ley de frontalidad及ley de simetría兩條法則,人像必以正面示人,簡單嘅輪廓沿中軸鎅開,左右兩邊大致對稱。

Santiago de Compostela嘅教堂外部,就係觀察羅曼式雕塑嘅最佳去處。南門(即十字形右臂)喺1103至1117年間建造,兩道門楣上方半圓形嘅位置稱為tímpano(中譯「龕楣」),左邊一組描繪耶穌基督受魔鬼誘惑,可以見到構圖最右、揸住骷髏頭嘅半裸女人(左上圖),半把頭髮同左膊因為貼近半圓界限而犧牲咗,冇雕到出嚟;右邊龕楣雕塑則呈現耶穌出世時,東方三博士來朝嘅景象,以及耶穌受難嘅幾個情節。

西側入口嘅「榮光柱廊」(Pórtico de Gloria,下圖)亦都佈滿門徒同聖人嘅雕像,由於落成時期較後(1188年),可以觀察到風格開始脫離舊有羅曼特色,某啲人面有少少微笑。呢啲細節都值得花時間細心欣賞,大家唔好參觀完教堂入面就走咗去。

[1] 另見〈文藝復興在西班牙: #密集恐懼症 慎入〉
https://www.facebook.com/JudyLeeLinguist/posts/1320548025036356

左上圖:Alma, CC BY-SA 3.0, via Wikimedia Commons
右上圖:Amadalvarez, CC BY-SA 3.0, via Wikimedia Commons
下圖:西班牙畫家Jenaro Pérez Villaamil 1849年作品

除另外註明,文中外語為西班牙文
如果鍾意呢篇文,請你CLS支持 🙂
此系列逢星期三、星期日更新,敬請大大力追post :0)

相關文章
羅曼式藝術:歷史背景
https://www.facebook.com/JudyLeeLinguist/posts/1518384905252666
羅曼式建築:特色
https://www.facebook.com/JudyLeeLinguist/posts/1520519931705830
羅曼式教堂特例:人潮管制
https://www.facebook.com/JudyLeeLinguist/posts/1523298658094624

=============

羅曼式藝術:繪畫

羅曼畫作同雕塑一樣,充當「文盲聖經」,係教育嘅媒介,喺題材、構圖、人物描畫方面,特色基本上同雕塑大同小異,不贅 [1]。受知識同技術所限,畫作嘅用色同線條都比較簡單平淡,整體缺乏空間感、透視感、深淺光影同遠近比例,所有嘢堆喺同一個平面度,以單純、冇混雜嘅色調表現出嚟。呢類作品保存得最好嘅,係各地同時期建築物裡面嘅濕壁畫 (frescos),製作時以水性顏料喺濕灰泥上面繪畫,灰泥乾咗之後,圖畫就隨之長久保存。

加泰隆尼亞國家藝術館 (MNAC) 藏有接壤法國嘅山區San Clemente de Tahull(加泰語稱Sant Climent de Taüll)教堂嘅半圓壁龕畫(左圖),係歐洲羅曼藝術嘅傑作。作品命名Pantocrátor,得自畫中「全能者耶穌」嘅形象:右手做出降福手勢,左手揸住福音書,上面有EGO SUM LUX MUNDI「我係世界之光」字樣。圍繞耶穌嘅係四福音書作者連同佢哋嘅象徵動物,再下一層係幾位聖人嘅全身像。

10至12世紀利翁王國 (Reino de León) 嘅先王祠 (panteón) 位處利翁Real Colegiata Basílica de San Isidoro學院教堂地下室,係超過30位國王、王后、王子同宗室入土為安之所,天花拱頂就佈滿羅曼式畫作(右圖)。正如之前所及,作品內容不限於宗教,亦都有生活題材,下次會同大家介紹呢度嘅「農家月曆」。

[1] 見上篇〈羅曼式藝術:雕塑〉
https://www.facebook.com/JudyLeeLinguist/posts/1525289901228833

左圖:Kippelboy, CC BY-SA 3.0, via Wikimedia Commons
右圖:Megginede, CC BY-SA 4.0, via Wikimedia Commons

除另外註明,文中外語為西班牙文
如果鍾意呢篇文,請你CLS支持 🙂
此系列逢星期三、星期日更新,敬請大大力追post :0)

===============

羅曼式藝術:León「農家月曆」(上)

利翁Real Colegiata Basílica de San Isidoro學院教堂地下室係先王祠堂,比起同時期嘅普通宗教建築感覺奢華得多,牆身、圓拱、穹頂都佈滿雕塑同畫作。今次同大家欣賞其中一套作品:1170年左右完成嘅El calendario agrícola中文直譯「農曆」,有時亦都稱為mensario(月曆),由12幅圓形圖畫組成,各代表每個月合時嘅活動,反映中世紀西班牙中北部鄉郊社會嘅生活。

(圖中由左至右、上至下)

一月以羅馬神祇雅努斯命名,佢嘅形象係前後兩塊面,喺圖畫裡面對應兩間屋,代表一年之初需要決定全年嘅方向。

二月非常寒冷,病弱老人將手腳靠近火種取暖。三月係時候修剪藤蔓,畫中人披住斗篷,用彎刀完成工作。四月係萬物滋長嘅春天,後生仔手中拎住兩棵發芽植物。

五月通常描繪成「騎士五月」,草木茂盛,馬匹不愁飲食,正係外出征戰嘅時機;畫中人為馬套上輓具準備打仗。有啲同類作品甚至畫出拳頭上嘅獵鷹,不過呢度就欠奉。

六月,畫中人用鐮刀收割第一造穀物。七月係收成高峰,畫裡面小麥嘅形狀同顏色都非常像真,鐮刀連鋸齒細節都畫咗出嚟,足證當時嘅人幾重視呢個時節。緊接嘅八月要打穀為穀物脫粒,揮動連枷 (mayal) 打爛穀穗,得出可以加工食用嘅部份。

(待續)

圖:kalendario.es

除另外註明,文中外語為西班牙文
如果鍾意呢篇文,請你CLS支持 🙂
此系列逢星期三、星期日更新,敬請大大力追post :0)

=============

羅曼式藝術:León「農家月曆」(下)

(上接 https://www.facebook.com/JudyLeeLinguist/posts/1530065570751266)

九月係「葡萄成熟時」,農民用人手採摘提子,放入容器準備釀酒。十月要加緊將啲豬養肥,搖動橡樹令果實掉落,就可以餵出美味嘅伊比利亞豬;11月屠宰嘅時候捉住豬耳,用鐵鎬擊殺。

岔開少少同大家分享,西班牙文有一句諺語A todo cerdo le llega su San Martín,粵文可以譯成「隻隻豬都有『聖馬田』嘅一日」—— 講緊嘅係11月11號聖馬田日,或稱聖瑪爾定節(San Martín粵音近「傘罵癲」),係農業年度嘅終結,根據傳統智慧亦都係寒冬前最後一次好天,農民會劏豬醃製香腸、火腿,準備過冬,所以豬總係難逃一死,由此引申出「行惡嘅人終有惡報」嘅意思。最早記載呢個講法嘅文字要追溯到17世紀塞萬提斯嘅《唐吉訶德》同Francisco de Quevedo嘅El Buscón等文學黃金時期名著,但利翁先王祠呢度嘅壁畫係12世紀產物,時代早得多,反映呢個習俗由來已久。

最後,12月又係一個嚴寒嘅時節,畫中人喺一張擺好食物嘅枱前面,一路食嘢一路將腳伸向火旁邊取暖,希望盡可能捱過寒冷嘅日子。

講咗兩三個禮拜,同大家溫習一下,羅曼時期嘅雕塑同壁畫藝術,一律為建築服務,絕少有獨立嘅作品;佢哋嘅作用係教化大眾,說教嘅意味相當濃厚。介紹到呢度,羅曼時期大致完結,歐洲建築慢慢過渡到又高又尖嘅哥德風格 [1]。

[1] 見〈古城Toledo深度遊:聖母主教座堂〉
https://www.facebook.com/JudyLeeLinguist/posts/1238274723263687

圖:kalendario.es

全文 3400 字 (唔計英文、空格、標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