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返回

《伊比利亞半島上的西哥德王國藝術史》



作者:Judy Lee
日期:2021年1月11日

伊比利亞半島上的西哥德王國藝術史(公元506–711年)(三之一):建築篇

西哥德人 (los visigodos) 係來自巴爾幹地區嘅蠻族,喺公元四到五世紀之間,大部分時間同當時嘅羅馬帝國對立,甚至曾經攻佔羅馬城大肆劫掠,然後不斷西進,喺現今法國南部同伊比利亞半島建立西哥德王國,公元507年被法蘭克人擊敗,相繼失去首都圖盧茲 (Tolosa) 同納博訥 (Narbona),退守伊比利亞半島,短暫定都巴塞羅那 (Barcelona),最後喺公元542年左右遷都至托利多 (Toledo),一直到711年滅國爲止。

西哥德人原先信奉基督教亞流派,同原先定居嘅羅馬帝國子民有啲衝突。公元587年,國王帶領貴族同神職人員轉投主流天主教,爲伊比利亞半島嘅主要宗教信仰奠定統一嘅基礎。喺資源有限嘅情況下,藝術當然係以宗教、崇拜爲先,而且亦保存得最好。

先講建築 —— 其實即係教堂啦。當年嘅技術唔高,所以教堂嘅規模都係非常之細嘅。以現今西班牙國境西部Zamora省內San Pedro de la Nave、建於680至711年間嘅教堂(圖一)爲例,原址只有5.6米 x 2.1米,係三中殿 (nave) 式設計(圖二)。呢個時期嘅教堂形狀係簡單嘅拉丁十字 (cruz latina),個頭係方形嘅,唔係大家見慣嘅半圓形,呢個做法除咗係因爲技術未夠成熟去建造半圓壁龕 (ábside) 之外,亦都係參照羅馬長方形會堂 (basílica) 嘅設計而成。喺建築力學方面,大型方石 (sillares de piedras) 建成極其堅固嘅外牆,教堂內再以大柱 (columnas) 爲主要承托。呢個時期嘅教堂,入口門框同內裏支柱頂部嘅馬蹄拱形開口比較大(圖三),同以後伊斯蘭建築渾圓嘅馬蹄拱唔一樣。順帶一提,大家去旅行嘅時候,如果見到呢類教堂有用磚砌嘅地方,就可以斷定嗰部份並唔係原裝,而係後來修復嘅,因爲西哥德人起樓只用石頭,唔用磚頭。

下次先講教堂裏面嘅雕刻,同埋介紹西哥德人最最最精緻聞名嘅藝術品。

如果鍾意呢篇文,請你CLS支持 

註:括號內外語爲西班牙文

同系列文章:
伊比利亞半島上的西哥德王國藝術史(公元506–711年)(三之二):雕塑篇
https://www.facebook.com/JudyLeeLinguist/posts/1180590295698797
伊比利亞半島上的西哥德王國藝術史(公元506–711年)(三之三):金器篇
https://www.facebook.com/JudyLeeLinguist/posts/1182804272144066

===============

伊比利亞半島上的西哥德王國藝術史(公元506–711年)(三之二):雕塑篇

公元六至七世紀,西哥德王國統治現今西班牙同葡萄牙所在嘅伊比利亞半島。上次約略講過,佢哋現存嘅建築、雕刻作品以宗教目的爲主,無論實際技巧定藝術性方面,層次都唔算特別高。總括來講,西哥德人礙於技術,並冇獨立成尊嘅雕像,全部都係依附所在建築嘅紀念式雕塑,例如以簡單幾何圖案浮雕嚟裝飾教堂牆身。

位於西班牙北部Burgos省內Quintanilla de las Viñas嘅Ermita de Santa María隱世教堂(圖一),相信建於公元700年前後,可以話係西哥德王國時期建築同雕塑嘅最佳例子。教堂現存嘅遺蹟只剩東端嘅十字頭內殿 (cabecera) 同十字軸線交叉形成嘅交叉甬道 (crucero),裏面嘅雕塑以淺浮雕爲主,琢走背景以突出圖像(圖二)。

上次提到嘅San Pedro de la Nave亦都不遑多讓,工匠喺製作柱頂 (capital) 同支柱花邊 (cimacio) 嘅時候,打破簡陋嘅傳統,加入具有歷史、宗教、寓言意象嘅圖解式雕刻,例如但以理被投入獅子坑嘅景象(圖三)。人物同動物不成比例,係因爲需要遷就柱頂半圓形嘅規格,所以將圖像形狀同姿態搓圓撳扁,並唔係雕工問題。相反,仔細留意柱頂雕刻,會發現作品細節非常有心思,整體意象傳神而且極具表達力:先知衣衫上嘅皺褶同獅子皮毛嘅質感都經過雕琢,而但以理本人喺構圖嘅正中間,貌似祈緊禱,亦都表現咗重要嘅宗教意義。

不過要數西哥德人最叻、最豐富、最輝煌璀璨嘅藝術作品,就肯定唔係雕塑,亦都唔係建築。下次開估 😛

如果鍾意呢篇文,請你CLS支持 🙂
此系列即將逢星期三、星期日更新,敬請大大力追post :0)

註:括號內外語爲西班牙文

同系列文章:
伊比利亞半島上的西哥德王國藝術史(公元506–711年)(三之一):建築篇
https://www.facebook.com/JudyLeeLinguist/posts/1178635355894291
伊比利亞半島上的西哥德王國藝術史(公元506–711年)(三之三):金器篇
https://www.facebook.com/JudyLeeLinguist/posts/1182804272144066

================

伊比利亞半島上的西哥德王國藝術史(公元506–711年)(三之三):金器篇

上兩篇講過,西哥德人嘅雕塑同建築藝術其實並唔係特別出色,真正最令人讚嘆嘅藝術作品另有其物。關子賣到嚟呢度,終於可以同大家開估:喺金器方面,西哥德人嘅創意同生產力最爲強勁,出土嘅器物包羅實用同宗教類,技術質素高、金銀寶石用料豐富,器物上面嘅裝飾圖案精緻而變化多端。現存嘅日常珠寶首飾有襟針、手鏈、戒指等等,以Guadalajara省Alovera出土嘅一對鷹形襟針最具代表性(圖一),製作物料包括金、青銅以及玻璃,而家喺馬德里嘅西班牙國立考古博物館可以睇到。

覺得冇乜特別?梗係啦,因爲最好嘅嘢係留畀神明嘅。各種金器之中,最有價值嘅就係王室同貴族奉獻畀教堂嘅一系列還願冠 (corona votiva) 同十字架。呢啲器物通常會放喺教堂正前方內殿祭壇位置,從天花垂吊而下,地位非同小可,當中又以十九世紀中期喺Toledo附近城鎮一個果園出土嘅Tesoro de Guarrazar最爲珍貴(tesoro意即「寶物」)(圖二)。呢一批文物總計爲26件還願冠同十字架;呢啲十字架四肢等長,接近中間交叉位置較窄,延伸到末端時則逐漸加闊,好似喺腿部接上腳掌噉,所以稱爲「帶腳十字」(cruz patada)(圖四)。

寶物之中最爲人津津樂道嘅係國王拉斯文斯 (Recesvinto) 嘅還願冠(圖三),目前身處國立考古博物館。黃金薄片打造而成嘅還願冠以壓花同鏤空圖案裝飾,鑲嵌咗珍珠同祖母綠,仲有嚟自斯里蘭卡嘅藍寶石。還願冠主體下方有金鏈下垂,每條連住一個黃金底座、鑲滿寶石嘅字母,總共砌成拉丁文RECCESVINTHVS REX OFFERET字樣,意即「拉斯文斯國王奉獻」,字母末端再連住黃金雕刻同寶石;而從冠頂吊鏈一直懸垂到最下方嘅,就係一個同樣美輪美奐嘅十字架。文物原先鑲有嘅石榴石絕大部分已經遺失,否則我哋今日見到嘅還願冠應該更加色彩繽紛、璀璨奪目。

Tesoro de Guarrazar連同其他同時代嘅相關文物,現時分散喺法國巴黎嘅國立中世紀博物館、西班牙馬德里國立考古博物館同馬德里皇宮,喺西哥德首都Toledo同各地博物館睇到嘅都係複製品。1921年,馬德里皇宮珍藏嘅蘇因提拉 (Suintila) 國王還願冠(圖五)被盜,至今整整一百年,仍然下落不明,唔知我哋有生之年,會唔會睇到佢重見天日呢?

如果鍾意呢篇文,請你CLS支持 
逢星期三、日刊登新文章

註:文中外語爲西班牙文

同系列文章:
伊比利亞半島上的西哥德王國藝術史(公元506–711年)(三之二):雕塑篇 https://www.facebook.com/JudyLeeLinguist/posts/1180590295698797

伊比利亞半島上的西哥德王國藝術史(公元506–711年):建築篇 https://www.facebook.com/JudyLeeLinguist/posts/1178635355894291

全文 2070 字 (唔計英文、空格、標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