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返回

《一個成語震驚七百萬人!‬「溫故知新」真係解溫書?》



作者:白雲城主
日期:2015年12月22日

今日係想講一句七百萬人解錯既成語,唔好以為呢個成語好深,其實我地日日都講,呢個成語就係「溫故知新」。
 
《論語.為政》:「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
平日解「溫故知新」,都係跟楊伯峻先生既解釋。佢既譯文如下。
楊譯:「在溫習舊知識時,能有新體會、新發現,就可以做老師了。」
 
呢個解法有兩個重點。
一:「溫」係解「溫習」。
二:「知新」係「溫故」既結果。
 
好可惜,係我睇完白平先生既解釋之後,發現呢兩個解釋都係錯既。
 
首先,「溫」係解「熟習」,「熟悉」,而唔係解「溫習」。《漢書·成帝紀》:「儒林之官,宜皆明於古今,溫故知新,通達國體。」顏師古注:「溫,厚也,謂厚積於故事也。」顏師古講「厚積於故事」,即係話熟識之前既事,明顯「溫」係解「熟習」,唔係「溫習」。 
 
其次,最重要既係,「溫故知新」乃係並列關係,指又熟悉古代既事,又熟悉現代既事。上引《漢書·成帝紀》,講到「明於古今」,又話「溫故知新」,明顯係並列關係。除左《漢書·成帝紀》之外,白平先生仲舉左以下例子為佐證。
 
東漢王充《論衡·謝短》:「夫知古不知今,謂之陸沉;夫知今不知古,謂之盲瞽。溫故知新,可以為師;古今不知,稱師如何?」
孔穎達《禮記正義序》:「於是博物通人,知今溫古,考先代之憲章,參當時之得失。」
 
王充認為「溫故知新」即係「知古知今」,要「知古知今」先可以做到老師。所以孔穎達話要「博物通人」,又要「考先代之憲章,參當時之得失」,要知「先代」既制度,又要知「當時」既得失。以上例證都可以證明「溫故知新」乃係並列關係,係解又熟識古代既事,又熟識當代既事,即係「博古通今」,咁先有資格做人老師。
 
所以好多時點解重視古人既解法,因為古人距離先秦時代未遠,佢地對訓詁,對語感,對古代制度好多時都熟識過今人。要知孔子講乜,除左要係熟讀《論語》,仲要知道古人點解《論語》,再加上自己既思考,先可以得到最合理既文意。
 
最後,有網友提出,認為「溫」字解「溫習」亦可,其說本何晏。《論語集解》:「溫,尋也。」《疏》既解釋如下:「言舊所學得者,溫尋使不忘,是溫故也。」但係點解我唔用呢個解釋呢?一來係按《漢書·成帝紀》顏注,「溫」字的確解「熟習」。二來「知今」之知係解知道,咁「溫」解「熟習」較為對稱。
 
另外,「溫」既本義係蘊積,所以引伸出溫習之義(因為溫習即係重覆,蘊積同重覆意思相通),又引伸出熟習(熟習即係知得多,蘊積之下就多)。所以兩個解法都持之有故,不過我認為解作「熟習」更合符文理。
 
論點參考:白平之楊伯峻《論語譯注》商榷

全文 793 字 (唔計英文、空格、標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