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通話冇入聲,唔代表佢讀唐詩唔押韻》
利申先:我係絕對反對香港以普通話或任何其他語言取代廣東話嘅第一語言地位嘅。費事又好似哲學仔呢一篇文咁畀人插咗幾個鐘:http://www.vjmedia.com.hk/articles/2017/06/01/160769/。
講返正題,成日有人話普通話冇入聲,所以讀唐詩就唔押韻。雖然我明白呢啲人士係愛粵心切,但愛都唔可以亂咁傳啲錯嘢嘅。既然我咁講得,你都估到,我係想講呢句嘢係有問題嘅。
要講點解有問題,首先我哋要認識下咩叫「唐詩」先。為增趣味,我唔直接答你,我畀你睇下詩先。以下呢三首詩,我唔話你知係邊個作嘅,大家睇下邊一首係唐詩先:
詩一:
浮舟橫大江,討彼犯荊虜。
武將齊貫甲,征人伐金鼓。
長戟十萬隊,幽冀百石弩。
發機若雷電,一發連四五。
詩二:
夫子何爲者,棲棲一代中。
地猶鄹氏邑,宅即魯王宮。
歎鳳嗟身否,傷麟怨道窮。
今看兩楹奠,當與夢時同。
詩三:
對戶一株梅,新花落故栽。
燕拾還蓮井,風吹上鏡台。
倡家怨思妾,樓上獨徘徊。
啼看竹葉錦,篸罷未成裁。
冇錯,你答中嘞,第_首詩先係唐詩嚟嘅。不過,雖然你已經知道咗呢首係唐詩,但又知唔知唐詩有咩唔同呢?呢三首詩字數一樣、句數一樣,到底係點樣認定到呢一首係唐詩呢?
其實,我哋只要睇下佢有冇近體詩嘅格律,就知道呢一首係唔係唐詩嚟。原來,隋唐時代,中國嘅文學因為音韻學研究嘅成果而有一次大變化。自從佛教傳入之後,印度語文進入中國,引起文人對於中文音韻特色嘅興趣。直至南朝時期,除咗根據音韻研究嘅成果,將中文字分為平、上、去、入四個聲調之外,仲因應中文字嘅聲韻而創設詩嘅格律,到初唐定形。同時間,隋唐科舉之中,仕途最暢嘅進士科又要考格律詩入面嘅排律,所以中國文壇詩作主流,就由格律自由嘅樂府詩變成格律嚴謹嘅格律詩。對於唐朝人而言,格律詩係「新近嘅詩體」,於是亦都稱之為「近體詩」;而唐之前嘅樂府,以至更古早嘅《詩經》,就稱為「古體詩」。
咁近體詩嘅格律係點嘅呢?首先,近體詩主要分為三種:絕句、律詩、排律,每句五個字或者七個字,雙數句以平聲字押韻。絕句四句、律詩八句、排律就由十句至一百句不等,每兩句稱為一聯,另外第一句都可以押韻。律詩同排律又要求除咗第一聯同最後一聯之外,中間每一聯都要對仗。
除此之外,格律詩又要根據平仄譜,將唔同聲調嘅字,根據佢嘅平仄聲調(平即係平聲字、仄即係其他三個聲調加埋)填喺詩對應嘅位置入面。如果冇辦法完全依照平仄譜嘅要求寫詩,亦都可以用拗救嘅方式去改動平仄譜。至於平仄譜同具體嘅拗救規則係點樣我就唔詳講嘞,自己上網睇啦,周圍都有架。
咁我哋返去我哋嘅主題嘞,「普通話冇入聲,所以讀唐詩就唔押韻」呢句嘢嘅最大問題在於:唐朝興起嘅詩體,全~部~都~唔~用~入~聲~字~押~韻~架~!!!!!即係話,即使冇晒入聲字,普通話讀唐朝嘅近體詩,唔押韻嘅情況唔會太嚴重;相反,粵語因為自己嘅語音變化,陰聲韻字(即係元音結束音節嘅字)變得比較快,反而有好一部分嘅詩用粵語讀係唔押韻嘅(例如杜甫嘅《八陣圖》)。
當然啦,你話《唐詩三百首》入面都有樂府,樂府都唔係近體詩,都有用仄聲字押韻(例如白居易《長恨歌》就係樂府,而且頭八句就係押入聲韻,普通話讀係唔押韻嘅),咁你咪當我冇講過囉:今日都仲有人寫近體詩(例如我),你唔會同我講呢啲近體詩都係現代詩體啩?
其實,廣東話讀唔讀到唐詩,同我哋講唔講廣東話,根本就冇咩關係。因為我哋係香港人,講廣東話大,咁我哋就要講廣東話架啦。相反,不斷去流傳一啲冇根據嘅「廣東話最優秀」傳說,都唔會改變到中共同港府刻意消滅廣東話嘅政策,反而仲畀位佢哋手下嘅擦鞋學者嚟攻擊我哋添。
最後都要講返呢三首係咩詩先:第一首係曹丕嘅《飲馬長城窟行》,為漢末或三國時期嘅作品,時間關係我就冇特登考證呢首係幾時寫嘞;第二首就係李隆基嘅《經鄒魯祭孔子而歎之》,冇錯呢位李隆基就係唐玄宗;最後第三首,就係南朝宮體詩大家徐陵嘅《梅花落》。希望大家真係有估中啦~